蔡元定

[宋代]

蔡元定(1135年12月17日—1198年9月11日),字季通,学者称西山先生,建宁府建阳县(今属福建)人,蔡发之子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律吕学家、堪舆学家,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,被誉为“朱门领袖”、“闽学干城”。幼从其父学,及长,师事朱熹,熹视为讲友,博涉群书,探究义理,一生不涉仕途,不干利禄,潜心著书立说。为学长于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历数、兵阵之说,精识博闻。著有《律吕新书》、《西山公集》等。

幼从父学

绍兴五年乙卯十一月十一日(1135年12月17日)辰时 ,蔡元定生于建宁府建阳县麻沙镇。

蔡元定的父亲蔡发,字神与,号牧堂,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医学爱好者。他常对人说:“为人不可不知地理和医药”,蔡发还是一位优生优育、实施胎教的先驱者,詹体仁在《蔡牧堂公墓表》中记载道:(发)“常设古今圣贤像,俾使詹氏(元定母)日夕观之,以踵太任胎教之风。故季通(元定)生而聪睿超群,高出常儿。”元定八岁能作诗,日记数千言,承父教精研三氏(程、邵、张)之学说,幼时能深涵义理象数之学理,十九岁秉承父志,登西山绝顶,构筑书屋,忍饥吞野,刻意读书,对天文、地理、兵制、礼乐、度数无所不通,对方枝曲学,异端邪说,能悉拔其根,辨其是非。凡古书奇辞奥句,学者不能分句,元定过目,即能梳理剖析,无不畅达。朱熹赞曰:“人读易书难,季通读难书易”。

师事朱熹

二十五岁到五夫向朱熹问易,朱扣其学识,见他谈吐非凡,即惊奇地说:“此吾老友也,不当在弟子之列”,四方来学者,朱必让元定考询方能入学。朱、蔡二人师友相称,研究学问,著书讲学,长达四十年,亲密无间,在学术上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。

乾道六年(公元1169年),蔡元定重上西山设“疑难堂”,与朱熹在云谷的“晦庵草堂”遥遥相对。为了及时联络问学,故在两山悬灯相望,夜间相约为号,灯暗表明学有难处,翌日往来解难。元定每到朱处,朱必留他数日,论学经常通宵达旦。宝佑三年,理宗皇帝为此敕建“西山精舍”,塑绘蔡元定与朱熹对座讲道神像。御书“西山”巨字,由孙杭石刻于石崖上。

蔡元定教人以性与天道为先,自本而支,自源而流,闻者莫不兴起,在西山讲学,学生常常挤满书屋内外。朱熹说:“造化微妙,惟深于理者识之,吾与季通言未尝厌也。”学生黄干说:“开始受学晦庵,首试西山蔡公之门,从游者多矣!公之来谒,先生必留数日,往往通夕论学不昧,从先生游者,归必过公之家,得其言论不忍去,去皆必有所得也。干之识公为最久,而荷之教最深。”

西山公一生不干利禄,四十不就科举,诸臣举荐于朝,皇帝下诏,他都坚以疾辞,一心以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为已任。著有《律吕新书》、《皇极经世旨要》、《八陈图说》等十四种书于世。

遇折不屈

庆元三年(公元1197年),权臣韩侂胄擅政,制造“伪学之禁”指道学为“伪学”,把“四书”、“六经”定为禁书,诬奏伪党五十九人,朱熹被打成“伪学魁首”,去职罢祠。诬蔡元定为朱熹的左右羽翼之罪,贬湖南道州编管。元定得讯,未向家人告别,即往府治报到,三子蔡沉,学生邱崇相随,行至考亭赢州桥头,朱熹与从学者百余人饯行,许多人感伤而泣下,元定却泰然自若,不异平常,临行赋诗云:“执手笑相别,毋为儿女悲,轻醇壮行色,扶摇动征衣,断不负所学,此心天可知。”朱熹汉曰:“朋友相爱之情,季通不屈之志,可谓两得之矣!”

朱熹向元定提出著《参同契》疑难,蔡当众随口解答如流,听者无不钦佩。朱送元定行至马伏“寒泉精舍”,两人共同参订《参同契》一书,通宵不昧。翌日开始在严寒风雪的气候中,扙履步行三千里,脚为流血,抵达道州贬所,父子学生坚持读书论学,四方学者闻之,来求学者日众,元定不怕朝庭压力,坚持授徒讲学不倦。可谓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的高贵品德。

客死贬所

湖南道州气候恶烈,元定公常年抱病,百方医治难瘉,心想解易、春秋未竟,又有洪范之数,学者久失其传,唯元定独心得之,然未及论著,故嘱子成书曰:“渊宜绍吾易学,沉宜演吾皇极数(洪范之数)而春秋则以属沆。”常训诸子曰: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,勿以吾无故得罪而遂懈。又曰:”步步守着仁、义、礼、知、信,可传子孙。”

庆元四年八月初九(1198年9月11日)病逝,守臣上奏,旨许归葬,子沉扶柩三千里以还,十一月初六,葬于建阳莒口翠岚山之源,公元2000年海内外众裔孙集资将西山公墓建成“西山陵园”。

开熹三年(公元1207年),诛侂胄,枉者皆伸,朝廷对蔡元定平反招雪,初赠迪功郎,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。明嘉靖九年诏元定崇祀启圣祠。

清康熙四十四年,圣祖仁皇帝颁赐宋儒蔡元定“紫阳羽翼”金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