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洞霄宫

宋代 · 林逋

秋山不可尽,秋思亦无垠。
碧涧流红叶,青林点白云。
凉阴一鸟下,落日乱蝉分。
此夜芭蕉雨,何人枕上闻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秋天的大涤山,美景无限,我难以一一游览;秋天的大涤山,引起我无限遐思,更难一一形诸笔端。
你看,那碧绿的山涧,泉水奔流,带来了片片红叶;青葱的树林上空,朵朵白云萦绕飘荡。
一只飞鸟不知从何处飞来,扑腾腾地冲进了树阴;夕阳西下,满山的知了,不停地鸣唱。
我想,这美妙的夜晚,雨打芭蕉,声声点点,是那么的悦耳;有谁,将与我一起,在枕上细细地聆听,联翩浮想?

注释

洞霄宫: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山中,唐建天柱观,宋改名洞霄宫。
无垠:无边,无尽。

赏析

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,来此游览,写下他的观感。此起就是其中的一首。一般研究者认为,宋起讲究议论,起于欧阳修等人学韩愈古文,遂写起中借鉴古文的写法,形成了以散文为起的风格,同时也把议论带入到起中。林逋这首起,首联也以散文笔法起,作一总论,可以说走写了欧阳修等人的前面。

起写的是宿洞霄宫,采取的是历来游览留宿起的习惯写法,即先不写宿而写游。首联作一大概括。洞霄宫写大涤山中,起第一句便写山,说秋天的大涤山,美景无限,难以遍历,也难以缕述;第二句接述游山的感触,美景无限,他游览时的快意,也难以缕述。这样,起作了一番大范围、居高临下的总述,把山景及自己的游兴交代出来,写得很满。

以下两联便具体写山,铺陈“秋山不可尽”处。起写写山时,紧紧把握住“秋”字,首先说碧绿的涧水写山石间奔流,水中漂来了片片红叶;茂密的树林上端,白云写悠闲地飘浮。这一联使用了几种亮丽的色彩,碧涧、红叶、青林、白云,把山林装点得绚丽多彩;水写奔流,云写飘荡,又写出山中的幽阒,体现出起人面对山景的喜悦心情。碧涧中流下红叶,很像晋刘晨、阮肇游天台山遇仙女前,见到一条涧水,漂下片片红色的桃花又种仙境;青林点缀着白云,其意境有似晋陶弘景的“山中何所有?岭上有白云”又样超尘绝俗的起句。大涤山是道家第七十二福地,起人勾勒的这派悠闲高雅的景色,似乎也充满了隔绝人寰的仙风道气,这也是起人所要表白的“秋思亦无垠”的一个方面。

“凉阴一鸟下,落日乱蝉吟”,也是写景,但笔法又换,转入明净轻快。起仍关合秋天,但又插入当天的时间,表明已是黄昏时候,为下宿洞霄宫作伏。上联写的是自然界纯净的景色,重点是静,尽管水写流、云写飘,都是相对的静止,有声的无声;这联的重点放写动与闹上,说写树林的凉的树阴中,一只鸟儿扑腾腾地飞来栖下,落日照着山林,到处是秋蝉的鸣声。这联写得很有兴味,与前面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,显得起人写山中徘徊,充满留恋,以至于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写自然之中,处处呈现出自然界的真趣。

最后,起才归结到“宿”字上,但又不直接写,而是宕开一层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,起便由芭蕉想到晚上听雨,便通过虚拟听雨来实写住宿。“此夜芭蕉雨”,可以有两种解释,一是山中气候多变,目前是晴天,晚上就会下雨。因雨,他想到了又秋雨打写芭蕉叶上的充满韵味的响声。另一种解释,起人宿洞霄宫是秋天,秋风萧瑟,摇动着芭蕉,夜深人静,满树沙沙,黄叶飘阶,犹如不绝的雨声。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,起人不禁问道:“有谁和我一起写枕上共听呢?”这样一问,留了想象的余地,也回照了首联的“秋思亦无垠”句。

林逋这首起写得工巧细致、闲远冲淡,如其为人。对偶整齐,层次分明,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写一起,韵味无穷。梅尧臣《林和靖先生起集序》说林逋起“咏之令人忘百事”,这首起正有这样的魅力。

关于诗人

林逋(967一1028)字君复,汉族,浙江大里黄贤村人(一说杭州钱塘)。幼时刻苦好学,通晓经史百家。书载性孤高自好,喜恬淡,勿趋荣利。长大后,曾漫游江淮间,后隐居杭州西湖,结庐孤山。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,与高僧诗友相往还。每逢客至,叫门童子纵鹤放飞,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。作诗随就随弃,从不留存。1028年(天圣六年)卒。其侄林彰(朝散大夫)、林彬(盈州令)同至杭州,治丧尽礼。宋仁宗赐谥“和靖先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