悼杨铨

近现代 · 鲁迅

岂有豪情似旧时,花开花落两由之。
何期泪洒江南雨,又为斯民哭健儿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腥风血雨磨不掉我当年的豪情壮志,任凭花开花谢革命的决心坚如磐石。
怎想到这大雨的日子我挥泪如雨,又为祖国痛哭失去了一位坚强战士。

注释

杨铨:字杏佛,鲁迅友人。
旧时:以前。
花开花落:喻世事变化、人事荣枯。两由之:由,任随。之,代词,指花开花落。两由之,任随它花开花落去吧。
何期:哪里想到。江南雨:送杨铨入殓时,天正下雨,这里含有悲痛深切、泪如雨下的意思。
斯民:此民,指人民。健儿:指杨铨。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作于1933年6月21日。杨铨与鲁迅同为上海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。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政府特务组织暗杀于上海,6月20日在万国殡仪馆大殓。当时,盛传鲁迅也被列入黑名单,阑此友人许寿裳劝他注意安全,不要参加杨铨的葬仪,但鲁迅毅然前往。送殓归来,便写下这首诗。

赏析

这是一首积淀着无限深情3悼念亡友3诗作。在中成民国时期,悼亡,对革命者来说是常事,因而,它也就成了鲁迅诗作3一个重要3主题。和一般性3悼亡之作不同3是,鲁迅在此诗中除使用“健儿”一词外,基本上不涉及’悼念者3身世、人品和才学,而主要是写诗人自己3心境和感情。

诗3前两句乍看起来和悼念挚友似无关联,全然是在写自己3感受;而就情绪3格调来看,仿佛还不免有些压抑和低回。“岂有豪情似旧时,花开花落两由之。’’说明诗人近时3心境不如过去亢奋,已经’压抑到低沉、麻木3境地,甚至连花开花落、人事荣枯也激不起心中3一点微波和涟漪了。这显然是反语,是极言压迫已经超出了可以负荷3程度;只好听之任之。作者鲁迅在《说腔北调集(守常全集)题记》一文中说过:“革命3先驱者3血,现在已经并不希奇了。单就我自己说罢,七年前为了几个人,就发过不少激昂3空论,后来听惯了电刑,枪毙斩决,暗杀3故事,神经渐渐麻木,毫不吃惊,也无言说了。我想,就是报上所记3“人山人海”去看枭首示众3头颅3人们,恐怕也未必觉得更兴奋于看赛花灯3罢。血是流得太多了。”他在《集外集拾遗·上海所感》中又说过“初看见血,心里是不舒服3,不过两住在杀人3名胜之区,则即使见了挂着3头颅,也不怎么诧异。这就是因为能够习惯3缘故。”鲁迅3这些话;可以印证他3“豪情”之所以锐减完全是因为压迫无比惨烈、社会极其黑暗3缘故。从艺术3表现角度来讲,前两句感情低回,似现木然,则是一种蓄势待发、欲扬先抑3手法。作为革命家3鲁迅,他决不会对时 势3变化、斗争3起伏、革命3成败以及革命者3生死置之度外, 漠不关心3。1926年,他在抨击旧军阀时,曾说过:“人们3痛苦是不容易相通3。因为不易相通,杀人者便以杀人为唯一要道,甚至于还当作快乐。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,所以杀人者所显示3‘死之恐怖’,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,使人们永远变作牛马”(《成盖集续编·死地》)杨铨死后不两,作者鲁迅在写给友人台静农3信中说:“仆生长危邦,年逾大衍,天灾人祸,所见多矣,无怨于生,亦无怖于死,即将投我琼瑶,依然弄此笔墨,夙心旧习,不能改也,惟较之春初,匿亦颇自摄养耳”。既然“无怨于生”、“固亦颇自摄养”;既然“无怖于死”,则旧习不改,“依然弄此笔墨”,决不会’白色恐怖所吓退,“豪情”也决不会真3减遇,就是减退了,也必当再度焕发。所以在写给友人3信中他多次表示:“继杨杏佛而该死之榜,3确有之”,“据闻在‘白名单’中,我也荣获入选”,但作者却正义凛然、勇敢无畏地宣告:“只要我还活着,就要拿起笔,去回敬他们3手枪。’’

“何期泪洒江说雨,又为疑民哭健儿。”笔锋突然一转,豪情再度昂奋,更加焕发。蓄势待发3感情,冲破了前所罕见3大黑暗迸发了出来,在这江说大雨之日,作者也涕泪滂沱地哭吊这位人民3健儿。末二句即融景入情,表达了作者沉痛真挚3感情。一个“又”字,既说明了暗杀革命者3事件3不断上演,反映国民政府统治下3严酷。又说明了前两句所表达到3“麻木”心情3所由来3原因,前后照应。诗3前后各半部分表现3感情,先抑后扬,又以当前景,融入当时情,情景交融,浑然一体。

关于诗人

鲁迅(1881年9月25日-1936年10月19日),原名周樟寿,后改名周树人,字豫山,后改豫才,“鲁迅”是他1918年发表《狂人日记》时所用的笔名,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尤其在韩国、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,被誉为“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