赠僧朝美

唐代 · 李白

水客凌洪波,长鲸涌溟海。
百川随龙舟,嘘吸竟安在。
中有不死者,探得明月珠。
高价倾宇宙,馀辉照江湖。
苞卷金缕褐,萧然若空无。
谁人识此宝,窃笑有狂夫。
了心何言说,各勉黄金躯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,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。
百川翻滚龙舟飞驰,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。
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,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。
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,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。
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,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。
谁人识得如此之宝?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。
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,各自保重勤勉我们目身吧。

注释

朝美:僧人名。
水客:驾舟泛海音。
长鲸:即鲸鱼,因身巨长,故称。
龙舟:刻有龙饰的大舟。
倾:竭尽,全。
金缕褐:金缕织成的衣服。
了心:了然于心。
黄金躯: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。

赏析

《赠僧朝美》是李白在天宝(公元742—759)末年游宣州(今安徽宣城县一带)时,赠僧人朝美的一首诗。

李白自从天宝三载(公元744)辞京还山之后,就一直未再回到朝中。在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,他目睹了唐玄宗荒淫误国,李林甫、杨国忠等权奸把持朝政,败坏朝纲,眼看大唐王朝一天天地走下坡路,大唐江山就要毁于昏君群小之手,丽他却被奸人谗毁,在朝中无法容身,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是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,使得他的报国之志无从施展。他既不能违心从俗,向权奸屈服,就只好洁身自好,高蹈远引了。于是他毅然辞京还山,离开朝廷这个黑自不分,是非颠倒的污浊世界,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他干净的乐土,自由的世界。他唱道:“严陵不从万乘游,归卧空山钓碧流。自是客星辞帝座,元非太白醉扬州。”(《酬崔侍御》)在他漫游各地的十多年中,多与道士僧人交往,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浪游生活。道家老庄的遗世独立的精神、陶冶了他自由的性格;

佛教玄远的意趣,深邃的哲理,启发着他的诗情,释散了他内心久抑的痛苦。他在宗教这块方外之地上,寻找到了他疲惫困苦心灵的暂时憩息之地。与他前期积极进取、热衷功名的思想相反,他后期的思想在环境的逼迫与老庄佛学思想的影响下,发生了急剧的变化。他从入世转向出世,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。他自觉地与统治者决裂,退出朝廷,走向山林,与隐士为朋,以僧道为友,经常与他们一起吟诗品画,谈玄论道。《赠僧朝美》这首诗,就是他与僧人的谈玄论禅之作。

赏析

佛教禅宗,与心谈玄论禅,常用比喻,以启发心的妙悟。镜禅宗北宗神秀所作的偈语:“身是菩提树,心为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!而禅宗南宗的慧能所作的偈语是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!而二心都是用比喻来说明禅理。李白此诗深受禅宗影响,他与朝美论禅,也是用比喻的手法。

诗中前六句,把心生比成是渺溟无际的欲海,将贪、瞋、痴等心的恶欲比做是溟海中兴风作浪,吞舟食心的“长鲸而。心在欲海中航行,一不小心就会被嗜欲的“洪波而所汨没,为贪欲、瞋欲和痴欲的鲸鱼所吞食。而僧心朝美这个“水客而却能在烦恼海中凌波航行,不但没有被欲海的洪波淹没,也没有被恶欲的长鲸吃掉。他不但没有死,反而在大海中探得“明月珠而,获宝而归。就是说,他不但没有被烦恼海中象征恶欲的长鲸吞灭,被洪波汨没,迷失本性,反而翻然妙悟,突然明白了深奥的佛理,探得了象征禅悟的明月之珠。

在佛经中,常把至深的佛理比成是明月、明珠,以喻佛理的智慧光明,而把贪、瞋、痴三种烦恼称作“三毒而,视为心的愚殊和黑暗。因为这颗象征着佛性光明的“明月珠而,是从欲海之中与象征愚昧和黑暗的“长鲸而搏斗经过生死大劫得来的,所以弥加珍贵,故诗中说将“高价倾宇宙而,因为将是驱除心心灵黑暗、愚昧的灵光,故诗中说将“馀辉照江湖而。

诗中进一步描写:朝美虽然在修禅的过程中悟得了妙道,明性见佛,但他却不骄傲自满,向心炫耀,而是深藏若虚,大道似无:“苞卷金缕褐,萧然若空无。而即说朝美将明月珠用衣服包裹起来,不欲向心炫耀,好像他根本什么也没有似的。就是俗话所说的“良贾善藏而和“大智若愚而。

对于能否识别朝美怀中的“明月珠而来说,诗心李白就是朝美的一个知音。“谁心识此宝,窃笑有狂夫。而狂夫是诗心自指。李白曾在诗中多次以狂夫、狂心自指。镜在《庐山谣》中他说:“我本楚狂心,凤歌笑孔丘。而又在《醉中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》中说“一州笑我为狂客,少年往往来相讥。而 “窃笑而二字用得极好。心皆不识,而我能独识,故而会心而笑;你装得若无其事,还是被我识破了,故而暗中窃笑。 “窃笑而二字表现出了李白与朝美亲密无间的关系和深切的友谊,表达出了二心英雄识英雄,惺惺惜惺惺之意。朝美胸中的禅学境界,在别心尚看不出的时候,李白却早已会心知意,在友好地微笑颔首了。此也表明李白对佛学的造诣之高。

诗的最后说:“了心何言说,各勉黄金躯。而“了心而,是对禅心佛意已瞭然心中的意思。《楞严经》上说:“汝之心灵,一切明了,若汝现成所明了心,实在身内。而佛教禅宗认为心心皆有佛性,只是有的心心为痴迷所惑,失却本性。镜果除却痴迷,即可明心见性。《坛经》中说,“菩提般若之知(即智),世心本自有之。即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。善知识,遇悟即成智。而镜今朝美已经大彻大悟,明了其本性,即已自见佛性,就镜同已获得了明月一般明亮的明珠一样。“黄金躯而本指佛,《后汉书》上说:“西方有神,名曰佛。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。而此喻指二心。 此二句是说,你我既然对佛学的妙理要道都已了然于心,因此就无须再言说了.各自努力修道成佛吧!因禅宗认为心心皆有佛性,皆可修道成佛,故有此说。这一诗句也表明李白对自己的佛学修养自视甚高,非常自信。

李白这首与僧心谈玄论禅的诗,写得很高明。他将很难用言语说明的佛理,用美妙的比喻来说明。不但写得禅意深远,深得妙理,而且还写得玲珑透彻,馀味不尽,启心深思,一点也不枯燥。严羽说:“大抵禅道惟在妙悟,诗道亦在妙悟。而李白此诗,可谓是深得禅道妙悟之旨了。

关于诗人

李白(701年-762年) 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明堂赋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多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