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因笃

[清代]

李因笃,字子德,一字孔德,号天生,陕西富平东乡(今富平薛镇韩家村)人。生于明崇祯五年(1632年),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。自幼聪敏,博学强记,遍读经史诸子,尤谙经学要旨,精于音韵,长于诗词,诗逼杜甫,兼通音律,崇尚实学,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音韵学家、诗人。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“四布衣”之一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荐鸿博授检讨。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。行、楷书用笔秃率,意近颜真卿。著《古今韵考》《受祺堂诗文集》《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》《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》。

李因笃是明末清初,著名的诗人学者,,与周至李颙、眉县李柏号称“关中三李”。李因笃自幼勤学好思,聪颖过人。八岁就能咏诗读论,提笔应赋。十一岁参加西安童子试,高中魁首,时人惊奇,誉为“神童”。

看着李因笃学有长进,才华过人,一家人特别高兴,尤其是外祖父视因笃若掌上明珠。这年过春节,外祖父特意为外孙买了新衣服和花炮,亲自带着李因笃给老师拜年。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。这位老师对李因笃也十分钟爱,常和因笃作诗题对。因笃每次都对答如流,使老师非常满意。大年初一,师生见面,自然格外高兴,免不了吟诗作对,以逗乐助兴。老师见李因笃身穿蓝色缎袍,朴素大方,彬彬有礼,天真可爱,开玩笑道:“三尺天蓝缎”。吟罢,老师和外爷都静静地盯着小因笃,看有如何反应。李因笃抬头骨碌了一下水汪汪的大眼睛,想起路过薛镇时,药店广告牌上的药名,随即和对道:“六味地黄丸”。这题对。幽默风趣,新颖别致,惹得外祖父和老师都哈哈大笑,连声称赞:“好,好,对得好。”

此时,适逢师母上楼。老师闻声,再出一联:“登楼望南北”。李因笃从衣袋里掏出一把炒黄豆,一边“咯嘣咯嘣”往嘴里填,一边说“行路吃东西”。老师一看浅对难不住他,想出得更深一点,试试他的才思如何。老师向门外眺望,想起过顺阳河时便桥年久失修即将断裂,不由叹息,遂出上联:“今日过断桥,断桥何日断?”李因笃略加沉思,想起除夕夜的一线残月,应声脱口而出:“明朝盼明月,明月几时明?”老师又指着书桌上的蜡烛道:“红烛冲天亮光华射斗”。李因笃随即取出外爷给他买的“二踢”点燃。只听“呼”的一声飞上天空,立即对老师说:“爆竹落地响怒气冲天”。接着老师又出一联更难对的:“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”。李因笃一时无对,急得抓耳搔腮,双目四顾。突然发现上房台阶上有个小鼓,立即说:“有了,”疾步上前,扬槌一击:“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”。老师看小因笃文思敏捷,智慧过人,喜不自禁,连连称赞:“神童,神童,真乃神童也!”外祖父见外孙才学大进,更是喜不自胜。带着小因笃,向老师深施一礼,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。